科目一——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 教资-综合素质

     

    • 职业理念
    • 教育观
      •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o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生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 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 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 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 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 教育对象

    o 素质教育

    • 面向所有学生

    o 应试教育

    • 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
    • 教育目的

    o 素质教育

    • 德智体美、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全面进行

    o 应试教育

    • 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 能力培养

    o 素质教育

    • 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o 应试教育

    • 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
    • 教学方法

    o 素质教育

    •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o 应试教育

    • 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 学生评价

    o 素质教育

    •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o 应试教育

    • 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 教学内容

    o 素质教育

    •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验、联系实际

    o 应试教育

    • 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型内容,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 教学着眼点

    o 素质教育

    • 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o 应试教育

    • 局限于学校
      • 实施素质教育容易出现的误区
    • 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o 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 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o 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 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o 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 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o 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刻苦学习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形成日后所需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 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尤其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o 考试本身没有错,错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 误区六: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o 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 细节性知识点补充
    •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 素质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分别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o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o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o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o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o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o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o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o 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o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 素质教育的外延:

    o 1.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o 2.素质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同时也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及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创新
    • 学生观
      •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 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o 循序渐进

    •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o 不搞一刀切,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分阶段进行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o 抓关键期

    •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o 身身互补、身心互补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o 因材施教

    • 细节性知识补充
    •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o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 尊重学生,客观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o 2.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 学生是完整的人
    •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要正视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o 3.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全局性把握,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培养前途,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
    •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不是成熟的人,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
    •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o 教育公正:就是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入学机会均等
    • 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o 共同发展

    • 学生性别差异
    • 学生民族差异
    • 学生地域差异
    • 学生家庭背景差异
    •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 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 教师观
      •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o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 学习、品德助进步、启发性教学

    o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要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编教材、开发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具

    o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 研究问题、学习新方法、形成规律性认识

    o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的开放教师。

    • 走进社区、社区教育
    • 教师行为的转变

    o 1.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 能忍会夸

    o 2.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 学习、品德助进步、启发性教学

    o 3.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 反思自我不足

    o 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 与同事、家长合作
    • 习近平的教书育人观

    o 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

    o “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o 四有

    • 有理想信念
    • 有道德情操
    • 有扎实学识
    • 有仁爱之心

    o 四个引路人

    •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 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 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 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o 四个相统一

    •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o 六要

    •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o 四心从教

    • 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教师职业特点
    • 复杂性/特殊性

    o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 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单一发展的人

    o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 不仅教书还要育人,不仅教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培养思想道德保证身心健康

    o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 同一条件下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内容,还要因材施教。
    • 创造性

    o 1.因材施教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o 2.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

    • 教学需要随时代随科技不断变化

    o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 随机应变.应对突发状况
    • 主体性和示范性

    o 1.主体性

    • 言传身教

    o 2.示范性

    •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一面镜子
    • 劳动实践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o 1.劳动实践的延续性

    • 从早到晚忙忙忙

    o 2.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 从校内到校外
    • 长期性和间接性

    o 1.长期性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o 2.间接性

    • 教师的劳动通过学生的成就实现
    • 个人价值性和社会价值性
      • 教师的专业发展
    •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o 提出者:福勒和布朗

    o 关注生存阶段

    • 关注人际关系,看重同事、领导、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o 关注情境阶段

    • 关注成绩、提高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

    o 关注学生阶段

    • 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叶澜提出)

    o 1.非关注阶段

    • 进入师范院校学习之前

    o 2.虚拟关注阶段

    • 进入师范院校学习期间

    o 3.生存关注阶段

    • 由专业学生向正式教师角色转变,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关注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会不自觉地把大量时间放在与同事、学生的关系处理上。

    o 4.任务关注阶段

    • 焦点集中在教学任务上,关注学生的成绩,自己教的好不好,怎么样教学生才能学好

    o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 自我专业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整体发展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