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三——高中课标

必背知识点

  • 前言
    • (一)指导思想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本原则
      •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 3.坚持科学论证
      • 4.坚持继承发展
    • (三)关于课程方案
      •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 3.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 (四)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 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 2.更新了教学内容
      •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 4.增强了指导性
  •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一)课程性质
      •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为其接受高等教育、职业发展做准备。
      • 为此,要体现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
    • (二)基本理念
      • 1.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 帮助学生在现实中通过图像识读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联系生活进行美术表现,形成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认识丰富的文化现象,坚定文化自信,主动适应丰富而复杂的现代生活,更好的全面发展。
      • 2.强调基础性选择性,满足个性需求
        • 精选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中美术课程。调动各种资源,使课程内容多样化,营造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增强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关联,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 3.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美术学习
        •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确定主体、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创意、选择材料和技法、探索表现方法、创作作品、展示交流以及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等美术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意和简介,学会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 4.运用质性评价,着眼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 运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评价和展示交流等适应美术学科教学特征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检验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成果,逐渐养成不断自我反思和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一)学科核心素养
      •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1.图像识读
        •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搜索、阅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形态、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 形式特征;内涵意义;类别;作用与价值
      • 2.美术表现
        •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 3.审美判断
        •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 4.创意实践
        • 创意实践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以草图、型等予以呈现,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 5.文化理解
        •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及其创造的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 简单版本(必须背下来)
        • 图美审创文
          •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1.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识别图像的内涵和意义,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2.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运用传统和现代媒材,通过想象构思,表达意图、思想和情感,解决问题)
            3.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学生形成审美能力,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通过语言文字图像表达感受).
            4.创意实践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学生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联系生活进行创意构想,并不断改进和优化)
            5.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
    • (二)课程目标
      •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学会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美术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高中生必备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图像的形式特征,分析图像的风格特征和发展脉络,理解图像蕴含的信息;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及其他表达意图的视觉形象;依据形式美原理分析自然、日常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的美,形成健康审美观念;具有创新意识,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意,并用美术的方法和材料予以呈现和完成;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 三、课程结构
    • (一)设计依据
      • 1.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体系。
        2.按照美术门类将学习内容划分为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七个学习模块。
        3.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采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组织形式,增强课程的选择性。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设置的课程。
        4.依据当代课程发展趋势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课程内容确定的关联性原则,本课程将“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摄影/摄像”整合为“现代媒体艺术”,将“中国画”“书法”“篆刻”整合为"中国书画”,以凸显内容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综合的状态中进行学习,方便学生认知和应用。
    • (二)结构
      • 课程性质
        • 1.必修
          • 美术鉴赏内容系列
            • 美术鉴赏
        • 2.选择性必修
          • 美术表现内容系列
            • 绘画
            • 中国书画
            • 雕塑
            • 设计
            • 工艺
            • 现代媒体艺术
        • 3.选修
          • 美术史论基础
          • 速写基础
          • 素描基础
          • 色彩基础
          • 创作与设计基础
      • 学分
        • 1.选择一个模块,修习18学时可获得1学分
        • 2.修习1学分作为继续选修和转换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
        • 3.每位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以获得3个基本学分。
  • 四、课程内容
    • (一)必修课程
      • 模块:美术鉴赏
        • 【内容要求】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
          (1)知道中外美术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风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学习美术作品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
          (3)掌握 2 ~ 3 种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进行解读、评价和交流。
          (4)新中国成立后讴歌党、祖国、人民、英雄的精品力作,探究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 【教学提示】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清晰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材质、肌理以及细节的观看,获得视觉感受)
          (2)设计与美术相关的学习单元(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多角度、多层面联系文化、生活情境鉴赏美术作品,理解其思想、情感和创意)
          (3)跨学科或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媒介、学习方式,丰富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
    •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 模块1:绘画
        • 【内容要求】
          (1)识别不同的画种(如速写、素描、油画、丙烯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和中国画等),进行分类(如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静物画和风景画等)
          (2)选择优秀作品进行临摹,认识作品的形象特征、表现方式和结构关系。
          (3)了解一般的绘画写生步骤和相关的绘画技巧,掌握 1 ~ 2 种绘画方法,运用线条、明暗和色彩表现对象。
        • 【教学提示】
          (1)根据自己的专长和条件选择开设其中的一些门类,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较深入的体验。
          (2)通过绘画鉴赏活动,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形成学习绘画创作的基本观念。观看和赏析不同门类优秀绘画作品,了解艺术家与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关系。
          (3)在具体的绘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空间与造型意识。
          (4)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绘画创作与技法学习的辩证关系,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 模块2:中国书画
        • 【内容要求】
          (1)通过对中国画经典作品的赏析,知道中国画的相关知识。(风格、题跋、装裱)
          (2)通过对书法、篆刻经典作品的赏析,了解书法、篆刻的相关知识。(风格、书体等)
          (3)学习笔法、墨法和章法。
        • 【教学提示】
          (1)鼓励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创作活动获得对中国书画艺术魅力的体验和感悟。不仅是技法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鼓励学生运用中国书画的工具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
          (3)提倡以临摹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国书画教学
          (4)倡导主题性研究学习,鼓励学生采用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
          完成作品的创作、装裱、展示以及评价和交流,体验中国书画创作的完整过程。
      • 模块3:雕塑
        • 雕塑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敲击、焊接、装配和编织等手段,
          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美术门类。
        • 【内容要求】
          (1)认知雕塑具有不同的材质效果和立体造型的特点;分辨圆雕、浮雕和透雕等种类;
          (2)学习运用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方法鉴赏雕塑作品;
          (3)通过临摹或实验性创作,学习雕塑技法。
        • 【教学提示】
          (1)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意识、材料的使用能力以及动手创作的能力,使他们能运用雕塑知识与技能,
          创作出自己的雕塑作品。
          (2)归纳雕塑艺术的特点、种类、发展脉络和社会价值,理解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3)学会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鉴赏方法;
          (4)倡导主题性研究学习,鼓励学生采用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
      • 模块4:设计
        • 【内容要求】
          (1)观看和欣赏优秀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概念、内涵、种类等。
          (2)使用设计术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3)运用联想、归纳等思维方式,进行组合、变异、正负形等的创意联系。
          (4)学习以手绘、计算机软件绘制效果图或制作模型等方式完成产品创意设计
        • 【教学提示】
          (1)通过阅读和鉴赏活动,解设计的相关知识,认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逐渐形成设计意识。
          (2)注意启迪学生创意思维的艺术性,合理运用材料与制作工艺的科学性。
          (3)选择身边的物品和环境,既要遵照教科书提供的理论与方法,又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实现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
      • 模块5:工艺
        • 【内容要求】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不同材料的传统手工艺及其制作技艺等组成。

          (1)识别手工艺的品种与艺术特色,认识不同手工艺品的材质、造型、色彩和制作方法。
          (2)了解一种或多种手工艺的造型规律和独特技艺,形成使用手工艺语言进行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3)学会运用手工艺的基本术语来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艺作品,并运用学习档案袋保存学习资料,记录整个学习过程。
        • 【教学提示】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手工艺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2)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3)请教当地的知名工艺师、民间艺人,发掘家乡和其他地区手工艺的内涵。
          (4)强调工艺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5)提倡深入民间进行社会调查。
      • 模块6:现代媒体艺术
        • 【内容要求】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摄影、摄像、数码绘画和数码设计等组成。
          1 知道现代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主要表现手段,了解其科技、艺术和人文理念相结合的特征。
          2 了解现代媒体艺术创作所需的基本知识。
          3 通过欣赏和练习,自主地分析摄影、摄像中美术语言的运用,进行媒体艺术的基础练习。
        • 【教学提示】
          (1)运用小组讨论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对优秀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归类,
          思考其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
          (2)掌握基本的现代媒体工具、手段与造型的方法,尝试艺术创作。
          (3)指导学生开展基于主题的学习活动。
          (4)引导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式的学习。
          (5)强化跨界探究过程。
      • 【教学提示】记忆模板
        (1)鼓励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创作活动获得对________魅力的体验和感悟。不仅是技法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提倡以临摹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________教学。鼓励学生运用________的工具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
        (3)倡导主题性研究学习,鼓励学生采用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的创作、装裱、展示以及评价和交流,体验________创作的完整过程。
        (4)指导学生学会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鉴赏方法,由表及里地分析作品,学习作品鉴赏。
        (5)详细列出的自我评价表中的具体要求,让学生不断反思,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给出自评成绩,再写一份_______学习和创作小结,从而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最后,汇总学生的学习档案袋、班级互评成绩、学生自评成绩、学习小结等,进行总结性评价。
        • 模块名称填入
  • 五、学业质量
    •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 美术鉴赏
      • 1-1 能区分不同的美术门类,说明不同的特点。
        1-2 能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基本脉络。
        1-3 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美术作品,根据形式原理对作品进行分析。
        1-4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想法和观点。
      • 2-1 能比较、分析中外传统美术基本差异。
        2-2 能分析、研究作品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
        2-4 能理解并尊重他人对艺术现象的不同理解和解读方式
      • 3-1 能选择几幅中外美术作品区分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流派的特点。
        3-2 能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视觉文化现象,以文章的形式发表看法。
        3-3 能选择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美术作品,理解本民族的艺术和文化,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
        3-4 能分析艺术家为社会发展发挥的作用与作出的贡献。
    • 模块1:绘画
      • 1-1 能大体区分不同的画种,
        1-2 能使用绘画工具行描绘
        1-3 能运用整体和比较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表现。
        1-4 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作品,并说明其理由。
      • 2-1 能区分不同的画种,并行分类
        2-2 能运用绘画工具描绘与创作
        2-3 能了解几种绘画构图形式并选择作品进行分析。(素养 1、3)
        2-4 能选择不同画种的作品,说明不同的特点及其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 3-1 能运用美术语言、构图知识,对不同画种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3-2 能运用绘画工具对事物进行描绘,并进行创作,记录自己完整的创作过程和想法。
        3-3 能选择某一画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其基本脉络,学会尊重并理解艺术是如何为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
    • 模块2:中国书画
      • 1-1 能区分中国画中的形式和表现题材。
        1-2 识别中国书法中的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1-3 能掌握临摹中国画基本画法;能选择篆书、隶书、行书或楷书的字体,进行临摹。
        1-4 能感受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 2-1 能说出中国画、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
        2-2 能通过临摹和吸收进行创作,并与他人交流学习体会。
        2-3 知道中国画艺术“以线造型,以形写神,追求神似,讲究意境”的造型规律和特点。
      • 3-1 能分析作品用笔和用墨,如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点厾、皴擦,以及墨色层次的不同变化等。
        3-2 能创作一幅中国画或书法作品。
        3-3 能从文化角度,探讨古今书画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4 能运用所学的中国书画艺术知识与技能,美化生活与环境。
    • 模块6:现代媒体艺术
      • 1-1 能针对摄影、摄像或数码绘画作品,说出几种构图形式
        1-2 能利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进行拍摄。
        1-3 能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设计、绘制作品,并交流特点
        1-4 能认识到现代媒体艺术对传统美术概念的改变。
      • 2-1 能分析摄影、摄像或数码绘画作品。
        2-2 能运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根据主题进行摄影、摄像,表达自己的感受。
        2-3 能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设计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创作意图和想法。
        2-4 能认识到现代媒体艺术具有互动性和虚拟性等特点。
      • 3-1 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阐述。
        3-2 能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有关议题编写脚本,创作带有情节性的作品,并交流、探讨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3-3 能认识到现代媒体艺术是科学、艺术与人文理念的结合,理解其为当代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 【学业质量】记忆模板
      (1)能说出________艺术之间的主要差异,了解________艺术的基本发展脉络。
      (2)能借鉴名家的创作观念和技法,选择适合的手法创作具有一定新意的________作品,并用草图、照片和文字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想法。
      (3)能选择自己喜欢的________作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有见地的审美判断和理解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________艺术知识与技能,美化生活与环境。
      • 填空模块名称
  • 六、实施建议
    •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 1. 教学设计建议
        • (1)倡导主题性研究型美术教学
          教师应从现实生活情境中选择合适的主题,拟订深化思维的“基本问题”,根据美术课程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和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 (2)追求真实性学习结果
          真实性学习结果是一种开放的表现性目标,指教师提出一项学习任务,不期望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关注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个体性。
        • (3)创设引发探究行为的问题情境
          美术学习的问题情境可分为个人情境、社会情境、生活与职业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真实的活动和任务要求;提供学习指导和支架;提供观看艺术家作品、扮演多重角色的机会;支持协作性知识建构;提供学习资源支持;促进自我反思;促进清晰表达;提供情境化评价。
        • (4)用学习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和运用多种学习工具,有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以适应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
        • (5)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
          主题 → 鉴赏 → 技法 → 构思 → 创作 → 展评
          图像识读  美术表现  创意实践  美术表现
          审美判断 文化理解
        • (6)将“基本问题”分解为“小问题”
          e.g.一方水土是否“养活”了一方民间玩具?
          1. 不同地域民间玩具风格的差异与“水土”有关吗?
          2. 在当代,“水土”对民间玩具的影响会扩大还是缩小?
          3. 你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地方“水土”的因素吗?
        • (7)以多种角度和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描述
          区分作品所属的种类,描述作品的造型、色彩、尺寸、材质、肌理、风格等特征,以及作品所引发的审美感受
          分析
          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原理组织造型元素,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内容或情节的
          解释
          解释文化、国家、时代、经历、社会背景和艺术思潮等因素对作者及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解释作者通过作品想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评价
          通过上述鉴赏活动,从历史、文化、艺术、经验的角度评价这件作品,并有见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 (8)联系生活进行跨学科美术学习
          跨学科的美术学习可从两个层次开展:一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的跨学科课程;二是美术与现实社会情境相联系的跨学科课程。
        • (9)开展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美术教学
          具体方法包括:充分利用网络图文信息资源和大数据丰富美术学习的内容;运用 PPT、视频、微课、慕课、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运用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3D 打印机等设备,以及图像处理软件、设计软件、App 技术等进行美术创作、设计和解决问题;运用网络互动平台以及其他远程通信技术加强师生或外界的人际交流与互动,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智慧与力量,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 2. 教学评价建议
        • (1)树立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评价理念
          (2)合理量化质性评价
          (3)运用学习档案袋
          (4)提供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5)发展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能力
          • 记忆口诀:
            核心素养第一位,
            量化质性进档案,
            展示还要自己评。
    •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 1. 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水平考试
      • 2. 以学业质量标准作为考试依据
      • 3. 重点考查学生的能力
      • 4. 运用不同考试形式和题型
      • 5. 以等级计分的方式记录考试结果
      • 6. 确定合适的考试时间
    • (三)教材编写建议
      • 1. 美术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
      • 2. 美术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 3. 美术教科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教辅材料的开发
    •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 1. 对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 2.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建议
        • (1)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2)改善实施高中美术课程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
          (3)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
          (4)广泛汲取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
          (5)充分而理性地利用信息化资源
          (6)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
Zzz
Zzz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文章: 21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