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二简答(2)

一、教材(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原则

【口诀:科学思想要统一,内在逻辑要统一,突出基础和适用,其他学科得兼顾。】

  •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思想性
  •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 突出基础教育的特点,处理好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 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必须注意到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学校的适用性
  • 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习,其形式符合心理学、卫生学、美学要求
  • 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
  • 科学思想要统一,内在逻辑要统一,突出基础和适用,其他学科得兼顾。

二、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

【口诀:小综高分初结合,综合实践为必修,农村要为当地服务】

  •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简述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观点/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主要观点如
    下:
  • 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经验;
  • 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 课程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触发,使课程满足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四、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 课程计划【可单独考一道简答题】
    •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 课程标准【可单独考一道简答题】
    • 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教材
    •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五、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以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斯宾塞和布鲁纳为代表。主要观点如下:
  •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累计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应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六、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2.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 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满足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 3.密切课程内容和生活时代的联系
      • 改变“繁、难、偏、旧”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 改变死记硬背、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 改变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七、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口诀:一研两社两技】

  • 信息
    • 是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信息伦理。
  • 究型学习
    • 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区服务与会实践
    •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 劳动术教育
    • 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以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八、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口诀:双基+德智体美和个性】

  •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教学的首要任务
  • 2.发展学生的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 3.发展学生的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健康的审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九、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口诀:弥久普遍非预期潜在】

  • 隐性课程是以简介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点如下:
  • 1.潜在
    • 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所以具有潜在性。
  • 2.非预期
    •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固定的计划性。所以具有非预期性。
  • 3.散性
    • 学校的校风、班风及师生关系都属于隐性课程,所以具有弥散性。
  • 4.普遍
    • 隐性课程包括物质方面、制度方面以及文化等方面,所以具有普遍性。
  • 5.持
    • 隐性课程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长久的,所以具有持久性

十、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口诀:机灵巩运查】

  • 1.激发学习动
    •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 2.会知识
    •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 3.固知识
    • 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顺利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材料。
  • 4.用知识
    • 教学中,运用知识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比如完成书面或口头作业等。
  • 5.检知识
    •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的过程。

zzy
zzy

加油!

文章: 12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