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国美术
作品/人物/术语 | 作者/关联 | 朝代/时期 | 流派/类别/特点 | 备注与扩展 |
---|---|---|---|---|
《人物龙凤帛画》 | 战国 | 帛画 | 最早的人物画之一,具有祈福含义。 | |
《人物御龙帛画》 | 战国 | 帛画 | ||
《洛神赋图》 | 顾恺之 | 东晋 | 人物画 | “高古游丝描”,主张“传神写照”。 |
《女史箴图》 | 顾恺之 | 东晋 | 人物画 | |
《步辇图》 | 阎立本 | 唐代 | 历史人物画 | “铁线描”,记录文成公主和亲。 |
《送子天王图》 | 吴道子 | 唐代 | 宗教人物画 | “画圣”,风格“吴带当风”。 |
《捣练图》 | 张萱 | 唐代 | 仕女画(工笔重彩) | 盛唐宫廷妇女生活,设色艳丽。 |
《虢国夫人游春图》 | 张萱(宋摹本) | 唐代 | 仕女画 | |
《簪花仕女图》 | 周昉 | 唐代 | 仕女画 | “周家样”,人物丰腴华丽。 |
《五牛图》 | 韩滉 | 唐代 | 动物画 | 最早纸本画,神态生动。 |
《五马图》 | 李公麟 | 北宋 | 白描人物画 | 白描宗师,以线造型。 |
《韩熙载夜宴图》 | 顾闳中 | 五代 | 纪实人物画 | “默画”,连环长卷形式。 |
《清明上河图》 | 张择端 | 北宋 | 风俗画 | 散点透视,北宋市井生活全景。 |
《千里江山图》 | 王希孟 | 北宋 | 青绿山水画 | 青绿山水巅峰,富丽堂皇。 |
《溪山行旅图》 | 范宽 | 北宋 | 北方山水画 | “雨点皴”,气势雄强。 |
《早春图》 | 郭熙 | 北宋 | 山水画 | “卷云皴”,提出“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 |
《富春山居图》 | 黄公望 | 元代 | 山水画(文人画) | “元四家”之首,浅绛山水。 |
《渔父图》 | 吴镇 | 元代 | 山水画(文人画) | “元四家”之一,风格沉郁。 |
《六君子图》 | 倪瓒 | 元代 | 山水画(文人画) | “元四家”之一,构图“一河两岸”,善用“折带皴”,主张“逸笔草草”。 |
《青卞隐居图》 | 王蒙 | 元代 | 山水画(文人画) | “元四家”之一,构图繁密,善用“解索皴、牛毛皴”。 |
《庐山高图》 | 沈周 | 明代 | 吴门画派 | “明四家”(吴门四家)之首。 |
《真赏斋图》 | 文徵明 | 明代 | 吴门画派 | “明四家”之一,画风细秀。 |
《墨葡萄图》 | 徐渭 | 明代 | 大写意花鸟 | “青藤居士”,水墨大写意鼻祖,抒写胸中块垒。 |
《荷石水禽图》 | 朱耷(八大山人) | 清代 | 写意花鸟 | 明宗室,画风冷逸,禽鸟“白眼向人”。 |
《兰竹图》 | 郑燮(郑板桥) | 清代 | “扬州八怪” | 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
《虾》 | 齐白石 | 近现代 | 大写意花鸟 |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生活气息浓厚。 |
《群马图》 | 徐悲鸿 | 近现代 | 写意动物 | 融合西画解剖,造型精准。 |
《长江万里图》 | 张大千 | 近现代 | 泼墨泼彩 | 晚年开创泼墨泼彩画法。 |
《开国大典》 | 董希文 | 近现代 | 油画 | 具有民族风格的油画。 |
《父亲》 | 罗中立 | 当代 | 油画(超级写实主义) | **“伤痕美术”**代表。 |
《蛙声十里出山泉》 | 齐白石 | 近现代 | 写意花鸟 | 以无声的画面表现声音,意境深远。 |
《流民图》 | 蒋兆和 | 近现代 | 水墨人物 | 表现战争苦难的现实主义巨作。 |
《万山红遍》 | 李可染 | 近现代 | 山水画 | 以朱砂绘红色山水,独具一格。 |
永乐宫壁画(《朝元图》) | 马君祥等(民间画工) | 元代 | 道教壁画 | 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格著称,气势恢宏。 |
敦煌莫高窟 | 南北朝-元 | 佛教艺术 | 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 |
秦始皇兵马俑 | 秦代 | 雕塑 | 写实风格,气势磅礴。 | |
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 | 汉代 | 雕塑 | 循石造型,古朴雄浑。 | |
昭陵六骏 | 唐代 | 浮雕 | 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浮雕,纪念战功。 | |
彩陶(人面鱼纹盆、鹳鱼石斧缸) | 新石器时代 | 工艺美术 | 仰韶文化代表。 | |
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 商周 | 工艺美术 | 礼器,体现狞厉美。 | |
中国四大石窟 |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 |||
五大名窑 | 宋代 | 陶瓷 | 汝、官、哥、钧、定。 | |
青花瓷 | 元代 | 陶瓷 | 景德镇,白底蓝花。 | |
唐三彩 | 唐代 | 陶瓷 | 黄、绿、白为主,明器。 | |
顾恺之 | 东晋 | 画家 | “画界三杰”之一,理论著作《论画》。 | |
谢赫 | 南齐 | 理论家 | **《画品》**中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 |
张择端 | 北宋 | 画家 | ||
“元四家” | 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 元代 | 文人画流派 | |
“明四家”(吴门四家) |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 明代 | 文人画流派 | |
“扬州八怪” | 金农、郑燮、黄慎等 | 清代 | 画家群体 | 风格怪异,不拘一格。 |
“海上画派”(海派) | 任伯年、吴昌硕等 | 近现代 | 画家群体 | 融合民间与商业气息。 |
第二部分:外国美术
作品/人物/术语 | 作者/关联 | 国家 | 流派/时期/特点 | 备注与扩展 |
---|---|---|---|---|
《掷铁饼者》 | 米隆 | 古希腊 | 古典时期雕塑 | 凝固的瞬间,人体比例和谐。 |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断臂维纳斯) | 亚历山德罗斯 | 古希腊 | 希腊化时期雕塑 | 黄金分割比例,女性美典范。 |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 古希腊 | 希腊化时期雕塑 | 动态感十足。 | |
《拉奥孔》 | 古希腊 | 希腊化时期雕塑 | 表现悲剧性。 | |
《蒙娜丽莎》 | 达·芬奇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渐隐法”(Sfumato),神秘微笑。 |
《最后的晚餐》 | 达·芬奇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焦点透视,刻画人物心理。 |
《岩间圣母》 | 达·芬奇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
《大卫》 | 米开朗基罗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文艺复兴雕塑最高峰,体现人文主义。 |
《创世纪》(天顶画) | 米开朗基罗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西斯廷教堂,气势恢宏。 |
《最后的审判》(祭坛画) | 米开朗基罗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
《西斯廷圣母》 | 拉斐尔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秀美、典雅、和谐。 |
《雅典学院》 | 拉斐尔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理性与智慧的象征,完美透视。 |
《椅中圣母》 | 拉斐尔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
《春》、《维纳斯的诞生》 | 波提切利 | 意大利 | 早期文艺复兴 | 线条流畅,略带忧郁。 |
《纳税银》 | 马萨乔 | 意大利 | 早期文艺复兴 | 运用透视法,现实主义先驱。 |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 扬·凡·艾克 | 尼德兰 | 尼德兰文艺复兴 | “油画之父”,大量运用象征手法。 |
《根特祭坛画》 | 扬·凡·艾克 | 尼德兰 | 尼德兰文艺复兴 | |
《冬猎》、《农民的婚宴》 | 老彼得·勃鲁盖尔 | 尼德兰 | 尼德兰文艺复兴 | “农民画家”,描绘乡村生活。 |
《夜巡》 | 伦勃朗 | 荷兰 | 17世纪荷兰画派 | “光影魔术师”,戏剧性光效。 |
《倒牛奶的女仆》 | 维米尔 | 荷兰 | 17世纪荷兰画派 | “荷兰小画派”,宁静温馨。 |
《吉普赛女郎》 | 哈尔斯 | 荷兰 | 17世纪荷兰画派 | 笔触奔放,捕捉瞬间神态。 |
《舟发西苔岛》 | 华托 | 法国 | 洛可可艺术 | “雅宴画”,欢乐奢华下的忧郁。 |
《沐浴的狄安娜》 | 布歇 | 法国 | 洛可可艺术 | 宫廷色彩,矫饰妩媚。 |
《秋千》 | 弗拉戈纳尔 | 法国 | 洛可可艺术 | 洛可可最后一位代表。 |
《铜水罐》 | 夏尔丹 | 法国 | 市民艺术 | 描绘平民生活,朴实无华。 |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 达维特(大卫) | 法国 | 新古典主义 | 新古典主义创始人,宣扬英雄主义。 |
《马拉之死》 | 达维特(大卫) | 法国 | 新古典主义 | 政治宣传画。 |
《萨宾妇女》 | 达维特(大卫) | 法国 | 新古典主义 | |
《泉》 | 安格尔 | 法国 | 新古典主义 | “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追求线条与形式的完美。 |
《大宫女》 | 安格尔 | 法国 | 新古典主义 | 拉长人体,体现形式美。 |
《梅杜萨之筏》 | 籍里柯 | 法国 | 浪漫主义 | 浪漫主义宣言,表现悲剧与激情。 |
《自由引导人民》 | 德拉克洛瓦 | 法国 | 浪漫主义 | “浪漫主义的狮子”,色彩热烈,动感十足。 |
《希奥岛的屠杀》 | 德拉克洛瓦 | 法国 | 浪漫主义 | |
《但丁之舟》 | 德拉克洛瓦 | 法国 | 浪漫主义 | 第一幅浪漫主义作品。 |
《打石工》、《画室》 | 库尔贝 | 法国 | 现实主义 | “现实主义”旗手,描绘真实生活。 |
《拾穗者》、《晚钟》、《播种者》 | 米勒 | 法国 | 现实主义 | “农民画家”,歌颂劳动与尊严。 |
《三等车厢》 | 杜米埃 | 法国 | 现实主义 | 讽刺漫画大师,反映城市生活。 |
《蒙特芳丹的回忆》 | 柯罗 | 法国 | 巴比松画派 | 户外写生,抒情诗意。 |
《戴珍珠的妇女》 | 柯罗 | 法国 | 巴比松画派 | 被誉为“欧洲第二个蒙娜丽莎”。 |
《日出·印象》 | 莫奈 | 法国 | 印象派 | 印象派名称来源,重外光与瞬间。 |
《睡莲》系列 | 莫奈 | 法国 | 印象派 | 晚年系列,走向抽象。 |
《草地上的午餐》 | 马奈 | 法国 | 印象派先驱 | 挑战传统,平面化倾向。 |
《吹笛少年》 | 马奈 | 法国 | 印象派先驱 | |
《红磨坊的舞会》 | 雷诺阿 | 法国 | 印象派 | 描绘欢乐场景,色彩明媚。 |
《舞台上的舞女》 | 德加 | 法国 | 印象派 | 擅长描绘芭蕾舞者,构图独特。 |
《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 | 修拉 | 法国 | 新印象主义(点彩派) | “点彩法”,用科学原理分割色彩。 |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 高更 | 法国 | 后印象派 | 象征性、原始性,追求生命本质。 |
《向日葵》、《星月夜》 | 梵高 | 荷兰 | 后印象派 | 用色彩表达情感,笔触奔放。 |
《玩纸牌的人》、《圣维克多山》 | 塞尚 | 法国 | 后印象派 | “现代绘画之父”,追求结构、体积感(用几何体概括自然)。 |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列宾 | 俄国 | 巡回展览画派 | 批判现实主义,反映社会苦难。 |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 苏里科夫 | 俄国 | 巡回展览画派 | 历史画,场面宏大。 |
《女贵族莫洛卓娃》 | 苏里科夫 | 俄国 | 巡回展览画派 | |
《无名女郎像》 | 克拉姆斯柯依 | 俄国 | 巡回展览画派 | 早期思想领袖。 |
《松树林》 | 希施金 | 俄国 | 巡回展览画派 | “森林的歌手”。 |
《白嘴鸦飞来了》 | 萨夫拉索夫 | 俄国 | 巡回展览画派 | |
《深渊旁》 | 列维坦 | 俄国 | 巡回展览画派 | “情绪风景画”。 |
《少女与桃》 | 谢洛夫 | 俄国 | 巡回展览画派 | |
《亚威农少女》 | 毕加索 | 西班牙 | 立体主义 | 立体主义开山之作,几何块面。 |
《格尔尼卡》 | 毕加索 | 西班牙 | 立体主义 | 抗议战争的巨作,象征手法。 |
《舞蹈》、《红色的和谐》 | 马蒂斯 | 法国 | 野兽主义 | “野兽派”领袖,色彩解放,装饰性强。 |
《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 | 巴拉 | 意大利 | 未来主义 | 表现运动与速度。 |
《空间中连续的形》 | 博乔尼 | 意大利 | 未来主义 | |
《呐喊》 | 蒙克 | 挪威 | 表现主义 | 表现人类焦虑与恐惧。 |
《即兴31号》 | 康定斯基 | 俄国 | 抽象主义/青骑士社 | 抽象艺术先驱,热抽象。 |
《红、黄、蓝的构成》 | 蒙德里安 | 荷兰 | 风格派/冷抽象 | 用纯色和直线表现纯粹抽象。 |
《记忆的永恒》 | 达利 | 西班牙 | 超现实主义 | “偏执狂批判法”,描绘梦境。 |
《内战的预感》 | 达利 | 西班牙 | 超现实主义 | |
《错误的镜子》 | 马格利特 | 比利时 | 超现实主义 | |
《泉》 | 杜尚 | 法国 | 达达主义 | “现成品艺术”,挑战艺术观念。 |
《带胡须的蒙娜丽莎》(L.H.O.O.Q) | 杜尚 | 法国 | 达达主义 | |
《薰衣草之雾》 | 波洛克 | 美国 | 抽象表现主义 | “行动绘画”,滴洒法。 |
《玛丽莲·梦露》 | 安迪·沃霍尔 | 美国 | 波普艺术 | 复制与消费文化,丝网印刷。 |
《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 汉密尔顿 | 英国 | 波普艺术 | 第一件波普艺术作品。 |
《吻》 | 克里姆特 | 奥地利 | 维也纳分离派 | “镶嵌风格”,装饰性强烈。 |
《红蓝椅》 | 里特维尔德 | 荷兰 | 风格派 | 将蒙德里安绘画理念应用于设计。 |
《包豪斯校舍》 | 格罗皮乌斯 | 德国 | 现代主义建筑 | 功能至上,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 |
《流水别墅》 | 赖特 | 美国 | 现代主义建筑 | “有机建筑”,与环境融合。 |
《朗香教堂》 | 勒·柯布西耶 | 法国 | 现代主义建筑 | 表现主义建筑,造型奇特。 |
《悉尼歌剧院》 | 伍重(约恩·乌松) | 澳大利亚 | 后现代主义建筑 | 象征主义设计。 |
《蓬皮杜艺术中心》 | 皮亚诺、罗杰斯 | 法国 | 高技派建筑 | “内外翻转”,结构外露。 |
《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 | 米开朗基罗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雕塑 | |
《思想者》、《加莱义民》、《地狱之门》 | 罗丹 | 法国 | 现实主义雕塑 | 注重表现内在情感与精神。 |
《马赛曲》 | 吕德 | 法国 | 浪漫主义雕塑(浮雕) | 巴黎凯旋门上的高浮雕,充满动感和激情。 |
《波嘉尼小姐》 | 布朗库西 | 罗马尼亚 | 现代主义雕塑 | 极度简化形态,追求本质。 |
《国王与王后》 | 亨利·摩尔 | 英国 | 现代主义雕塑 | 大型抽象雕塑,注重空间与孔洞。 |
《行走的人》 | 贾科梅蒂 | 瑞士 | 现代主义雕塑 | 表现战后人类的孤独与疏离。 |